如果一次两次的话,还可以用运气或者赶巧了来解释。
但连续十来年,人家每年交出的成绩单都是这么光鲜亮丽,这就绝对能说明问题了。
而江主任在国内有名的经济周刊上,也几次发表过文章。
这两年虽然因为自身地位的不同,文章发的少了。
但他每次发表的文章,都会被各部委、各财经机构拿来认真研究。
这样的待遇,全国经济学家之中,大概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。
对于陈德斌、王乐平而言,都不是第一次和江云皓见面了。
但真正共事,这绝对是第一次。
二人都很想听认真听一听,这位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到底有何见解。
“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,确实给我们的经济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。我个人认为,想要搞好当前的经济工作,以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。”
江云皓这话说出之后,梁汉文的眼睛就是一亮。
以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,这个说法他还是第一次听到。
“我们的经济一直存在着结构性问题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。所谓结构性问题,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匹配上。”
江云皓进一步解释道,“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,面对潜力巨大的温饱型国内市场,在重工业生产加工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雄厚,而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相对萎缩的条件下,我们开始了结构转换,资源配置方向摆脱了旧的积累模式,向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倾斜。”
“与此同时,我们的资源配置机制大胆地使用了市场手段,结构转换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实绩。”
江云皓侃侃而谈道,“最终的结果,大家也都看到了。农业丰收、居民收入提高,从供求两方面拉动着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增长,后者又导致潜力巨大但长期缺乏市场的重工业走出谷底。以满足温饱型消费需求为主导,以中低档工业制成品为最终产品的产业良性循环开始轮动。”
听着江云皓平静的话语,陈德斌、王乐平都是竖起耳朵、认真聆听,生怕漏掉了一个字。
“然而,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产业良性循环并未能长久地沿续下去。主要原因在于:巨大的生产潜能使中低档主导产品具有相对无限供给的条件,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使国内低档产品市场相对迅速饱和。”
江云皓坦言道,“在这种情况下,低档加工制成品虽然仍存在巨大的需求,但已丧失其主导地位,消费需求的偏好己经转向新的主导产品,包括产业关联链条长、技术密集的耐用消费品、新的交通通讯设备和新的服务——正是这种结构性的偏差,把国际贸易推到至关重要的地位。”
听到这里,梁汉文不禁点了点头。
确实,江云皓所说的问题,大家也都感受到了。
尤其是最近这十几年,这种感受更是十分明显。
“结构不合理和调整结构是任何经济的永恒主题。技术变化、需求偏好变化及体制的变化必须不断派生结构调整的要求,即使在后工业化经济体美利坚、霓虹及欧罗巴也都存在结构调整问题。”
江云皓最后说道,“我们必须始终抓住这个重要问题,不能放松。同时,对结构调整问题要动态地分析而不能使之静态化,任何结构合理的经济都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短暂的平衡,而结构不合理则是长期的绝对的趋势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