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我看来,津门市这次的‘挤水分’并不是突兀出现,而是有很多先兆的。”
会议室里,江云皓颇有磁性的声音,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。
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津门经济的困局形成于几十年来对发展速度的执着,这种执著在与周边地区的角力中得到了放大。”
江云皓平心静气地表示,“作为北方第一、第二大城市,津门与京城之间的‘北方经济中心’之争可谓由来已久。”
“一个例子可见两地的竞争心态:记得上世纪90年代,当时我们委里还叫计委~拟在京津地区兴建一个30万吨的乙烯生产项目。面对这个大项目,京津两市展开争夺,各不相让。最终国家计委各不得罪,批准两市各建一个15万吨的项目。而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,此类项目只有在60万吨以上,才可能有效益……”
聆听着江云皓举的这个例子,与会的委党组成员都是身子一直。
大家没想到的是,江云皓竟然还知道发改委的前身——计委时期的轶事。
不过,他举的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很多问题。
委里当时两边都不得罪,自然是迫于两座城市的压力。
因此导致的后果,就是项目一分为二之后,两边都不赚钱。
一方面,这说明当时京城、津门市的竞争之激烈;
另一方面,也说明了部委在这两家面前的无奈。
当然了,现在时代不一样了。
发改委也好,其他部委也好,所做的决策必定会经过多方论证。
不光是委里讨论,相关经济学家也要参与进来。
最后,还有GWY和高层的把关。
明知道项目不可能盈利也要上马的情况,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。
“进入21世纪,京津两地发展从设计上逐渐错位,04年《京城城市总体规划》指出京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,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;05年《津门市城市总体规划》确定津门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、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。”。
江云皓继续说道,“到06年,国务院下发《关于推进津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》,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。该意见也明确指出津门滨海新区是‘继鹏城经济特区、松江市浦东新区之后,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’。”
说到这里,江云皓停顿了片刻。
目光转向宁季飞主任,他坦言道,“在大投资、大项目模式下,‘津门速度’这十多年来一直领先甚至领跑全国。津门的人均GDP,也连续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。然而,虽然再次戴上‘北方经济中心’的头衔,但津门经济与京城的差距始终摆在眼前……”
聆听着江云皓的侃侃而谈,与会的干部们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。